學履城跡 海風新章
在氤氳著海霧的四月清晨,澳大DBA第六期的師生們開啟了一場別開生面的“學術馬拉松”。這場由工商管理學院院長余俊講座教授與DBA課程主任傅曉青教授領銜的特別教學活動,將課堂延伸至澳門的歷史街巷與現代產業地標,幫助學員們在行走中探索學術真知。
晨霧穿行,煙火叩問
晨光初現,三十位DBA師生從澳門大學啟程,以一場城市定向跑拉開學術之旅。隊伍穿越海底行人隧道,途經遊艇碼頭,最終抵達保留漁村原貌的路環街市。恰逢譚公先聖寶誕,傳統燈籠與葡式瓷磚相映成趣。學員們在這座臨海市集駐足,品嘗安德魯蛋撻總店的經典葡撻,眺望對岸校園的輪廓。院長表示:“商科研究需要紮根真實場景,路環的煙火氣正是澳門經濟演進的活化石。”
船廠論劍,智析潮向
當天的學術主場設在荔枝碗船廠片區。這座見證澳門造船業興衰的工業遺址,此刻變身為四組學員的研討會場。圍繞科技金融與民營企業兩大主題,各小組依據DBA論文開題報告的研究範式,結合自身豐富的行業實踐經驗展開了熱烈的討論。
首組代表蘇雲鵬同學聚焦“數字金融對專精特新企業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”,其基於百篇文獻構建的理論框架及計量模型獲得教授的高度評價。第二組由周海華同學和楊鈞茗同學主持,小組成員們紛紛以園區、平臺、製造等多元企業為案例,深入剖析AI技術賦能民營企業降本增效的實踐路徑。由賀紅華同學主持的第三組證券行業團隊則提出極具創意的“知識+n”運營邏輯,強調“大題小作”的研究方法論,通過計量模型與實地調研破解產融結合難題。最具本土特色的第四組選擇澳門博彩業為研究的切入口,陸連金同學以美高梅智能賭桌為樣本,探討傳統產業擁抱AI的動機與阻礙。“當貴賓廳模式式微,年輕客群催生的個性化需求正在重塑產業邏輯。”該組提出的“微觀案例推導普適理論”研究路徑,為澳門產業適度多元化提供了極佳的學術注腳。
值得一提的是,課間轉場頗具巧思——師生們在漢記咖啡體驗四百次手打咖啡技藝,於茉莉花香中探討DBA論文研究設計。教授笑言:“好的研究就像手沖咖啡,既需專業技法,更要有感知生活溫度的能力。”
長街數轉,經緯成章
午後三時,隊伍轉場至十月初五街進行終程調研。百年商鋪的數字化轉型實踐與學員手中的DBA論文研究框架形成互文,沿街商戶的電子支付系統、智能庫存管理等細節被納入案例庫。教授總結時表示:“今日丈量的不僅是澳門的地理經緯,更印證了商科研究的三個向度——紮根理論的高度、穿透數據的深度、體察現實的人文溫度。”隨著春日的海風掠過荔枝碗舊船塢,這場持續八小時的學術實踐圓滿畫上句號。
2025年5月8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