澳門大學DBA學位課程攜手阿里雲學院舉辦DBA工作坊聚焦人工智能與可持續發展

2025年4月26日,澳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DBA學位課程攜手阿里雲學院舉辦了一場主題為“人工智能與可持續發展”的專題工作坊。阿里雲學院培訓顧問曾建溱先生應邀擔任主講嘉賓,圍繞生成式人工智能(Generative AI)的技術架構、倫理責任及企業可持續發展實踐展開系統性解析,並結合阿里巴巴集團的全球案例,為學員們提供了寶貴的實務洞見。

講座從人工智能的基礎概念入手,回顧了AI技術的發展歷程及其在工業領域的應用場景,隨後聚焦于生成式AI與大語言模型(LLMs)的核心原理。曾建溱先生詳細闡述了生成式AI從資料分析到內容生成的演進過程,並現場演示了阿里雲的Qwen功能,揭示了其在文檔處理與決策支援中的巨大應用潛力。他進一步拆解了AI技術棧的架構,從基礎設施層、技術層到應用層,分析了企業如何分階段部署技術以實現效能提升。例如,零售業的動態定價系統與製造業的智能檢測應用,都展示了AI技術的強大賦能作用。

在探討生成式AI的倫理挑戰時,曾建溱先生強調,技術發展必須與責任同行。他深入探討了企業在開發、管理和應用AI過程中所面臨的隱私保護、演算法透明度等關鍵議題,並提出了建立倫理審查機制與風險應急預案的重要性。

講座的可持續發展實踐部分聚焦于阿里巴巴的數字創新策略。曾建溱先生詳細介紹了“範圍3+減排計畫”的執行成果,包括通過AI優化供應鏈管理、推動低碳社區建設,以及開發碳中和產品套件。他還列舉了跨行業的成功案例,如捷豹路虎(英國)的碳足跡追蹤、BP(英國)的節能技術應用、杭州亞運會的資源管理系統,以及零售業通過AI推動綠色品牌行銷的具體實踐。對於中小企業,他建議優先採用雲端服務與開源工具,從文檔智能處理等單一場景切入,逐步擴展至全鏈條管理。

在互動環節中,學員們結合自身行業背景深入探討了AI的潛在風險。有觀點指出,倫理問題與資料偏差可能導致演算結果失真。例如,金融行業因監管滯後難以應對技術的快速反覆運算,審計領域則面臨AI應用後責任歸屬的法律模糊性。部分學員關注AI對傳統崗位的替代風險,如駕校教練的經驗難以被機器複製,教育行業過度依賴技術可能削弱人文關懷。亦有學員強調行業應用的局限性,例如音樂領域中AI僅能完成基礎編曲,汽車銷售中缺乏情感交互能力等。曾建溱先生在總結時指出,AI風險需要通過技術規範、法律完善與跨行業協作共同應對,企業應避免過度依賴技術,保持“工具化”的清醒認知。

講座尾聲,澳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DBA學位課程主任傅曉青教授代表學院向曾建溱先生贈送了紀念禮品,感謝他的專業分享;學員代表安鐘岩同學也向曾建溱先生贈送了禮物,彰顯了師生互動的深厚情誼。阿里雲同時向每位參與學員頒發了課程完成證書,肯定了他們的積極參與及學習成果。傅曉青教授在總結中強調,AI與可持續發展的融合是企業轉型的關鍵議題,領導者需兼具技術視野與社會責任。DBA課程將持續整合產學研資源,協助學員掌握數字化與綠色轉型的核心能力。本次講座通過真實案例與技術解析,為學員們提供了清晰的實踐框架,彰顯了科技賦能永續未來的無限可能性。

2025年4月26日